本文內容出自《Podcast 治療師媽媽OT莉莉練肖話》EP21:「小孩的情感觀養成–別成為羅密歐與茱麗葉,也別成為恐怖情人,談感情就是超多社交技巧好嗎!」

制止造成的討論中斷,亦是關係的斷裂

A:性與好奇兩種衝動是無法禁止的,就如同羅密歐與茱麗葉在家族反對下,反而更加執意交往。家長常認為孩子還小、很多「性」相關資訊的接觸不適宜他接觸,進而採取沒收手機、禁止上網等方法。然而,在好奇與性的衝動下,孩子會主動地去探索,各種資訊的取得又相對容易。制止的行為通常有兩種結果:第一,是更加觸發了小孩的好奇心而想去嘗試,或者,會故意選擇父母不喜愛的交往對象等等;第二,則是學會說謊、隱瞞,背著家長偷偷去做,反而讓家長難以預知小孩會接觸到的訊息,也無從協助。

A:制止代表了拒絕談論,然而,性教育即是關係教育。當小孩的好奇心不被家長所接受,關係的斷裂也就產生。健康的關係中應是包容任何討論的,然而家長並非全知全能,也不一定能接受任何價值(例如:認為談論「性」是骯髒的)。因此與小孩保持共學關係就很重要:比如可以分享自己是怎麼看待這件事、表達自己的好奇和表達與小孩一起學習的意願。

  每個小孩的發展速度不同,當小孩主動想嘗試自己走路時,家長要做的就是支持與協助,而不必拘泥於幾歲要開始學走路等等的制式說法。同樣的,性教育也適用上述鷹架理論:探索行為開始發展時,教育也要跟得上,才能讓小孩搭著階梯往前發展。

性教育–現在才幾歲,可以教嗎?

A:很多人從小接受爸媽的安排、活在家長的保護傘下,反而沒有機會探索自我,也缺乏接受挫折的能力,甚至最後成為恐怖情人

  談戀愛牽涉很多關係上的技巧:除了要知道對方的興趣,要經營關係,還有面對雙方價值差異時的「挫折協調能力」、爭吵與失落過後的「情緒調節能力」,和各種像是「懷疑有第三者介入感情」、「遠距離」等不確定因素。

A:過去學校有許多服儀規定,制服、髮長、內衣等,目的在於管理方便,去個別化,最終禁止性與親密關係。過去許多家長也覺得小孩不需要自我探索的過程、自己才是最了解小孩的人;或是要求小孩專心讀書,直到大學、出社會又催促他談戀愛

  各種關係學習的發展中斷,以及對於自我探索的缺乏,讓許多人直到出社會、甚至進入婚姻後才開始「補課」:鍛鍊如何與對方相處,或是妥協於不合適的生活,卻沒認識到即時的性教育、關係教育才是適合小孩的

聽見你的聲音–永遠的支持者

A:現實是,家長沒辦法百分之百預防和阻止小孩遇到不好的事,因此我們能做的是:在他探索和冒險過程中在旁陪伴,在他遭遇挫折或試失敗的時候,成為一個支持的人。

A:在面對強大的壓力且缺乏療癒因素的情況下,小孩可能轉向「對外的攻擊行為」或是「對內的自傷行為」,藉此吸引關注、感受到自我的存在。除此之外,網路與手機成癮、性、飆車等等行為都可能是消化情緒的方式。家長能做的,是認可自己與小孩擁有不同價值觀與不同的經歷,並建立起信任關係。讓小孩知道自己的聲音很重要,認知到自己的語言有效力,不需採用激烈、破壞性、甚至犯罪的行為,而可以平和的方式尋求需要。

本文對答來賓──郝柏瑋

郝柏瑋,曾任職精神科職能治療師,十年後轉戰心理專業,現於荷光性諮商專業訓練中心擔任諮商心理師,治療個案從0歲到100歲,諮商內容從性啟蒙、談戀愛、婚姻生育決定、到高齡性需求。

Podcast 頻道:治療師媽媽OT莉莉練肖話

Spotify:https://reurl.cc/v56kXl
Apple Podcast:https://reurl.cc/mq0lXj

Facebook 留言

OT莉莉當媽媽,我們陪你長大。
點我去粉專看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