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上次的文章中,簡單跟你介紹了音樂的好處,以及四種可以在家一起做的音樂活動。另外也提到三個重點:從孩子的角度出發、愉快的經驗及主動的參與、互動的重要性。今天則延續這些觀念,繼續跟你聊聊,要如何透過樂器來「促進親子互動」。
身為父母的你,是否有以下的困擾:
- 買了各種樂器給孩子玩,卻不知道如何使用?
- 孩子摸沒幾下就沒興趣了,這些樂器難道只能這樣用?
- 對自己的音樂能力沒自信,要怎麼帶孩子玩樂器、用音樂跟孩子互動?
打擊樂器更好上手
有了孩子後,不少父母希望透過樂器刺激孩子的發展、培養興趣,而在市面上也販賣著適合各年齡層的樂器。常見適合學齡前孩童的樂器,有鈴鼓、響板、三角鐵、響木、沙鈴、手搖鈴、單面鼓、小鋼琴、鐵琴等等。
以上的樂器中,除了琴鍵類樂器外,都是單音的打擊樂器。相較之下,單音打擊樂器本身的聲音變化性雖然比較少,但也因為容易發出聲音,也容易控制,不僅適合嬰幼兒,也適合親子互動時使用。即使你覺得自己的音樂能力有限,只要使用這些打擊樂器的話,也都很容易上手。
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,不僅能促進父母與孩子的交流,對孩子建立社交模式、人際互動的能力,也有很大的幫助。透過你與孩子一起進行音樂活動,就可以在自然、有趣的情境中,教導孩子學習輪流、注意他人的行為、領導與被領導…等能力。這些都是在社交互動當中,相當重要的能力。
三個實用角色扮演活動
如果你家裡有上述的樂器,那我想邀請你,可以試試看以下三種角色扮演的活動,和孩子一起透過樂器來互動。若是家裡沒有樂器,或是樂器種類不多,也可以嘗試自製沙鈴、用各種容器(如水桶、舊鍋子)來作成鼓,也是可以的。
- 聚光燈演奏家:這個活動重點在「輪流」。想像你與孩子都在同一個舞台上,當聚光燈照到誰,誰就是當下的主要演奏家。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要表演的樂器。在家中可以用麥克風、手電筒來營造情境,也可以用其他能象徵舞台的東西。當主要演奏家演奏完了,就可以將聚光燈交給下一個人。主要演奏家演奏時,其他人不一定要完全停下來,可以繼續用小聲、穩定的節奏支持。你可依照孩子的年齡與能力,與他討論遊戲規則及變化。例如,是要在開始前各自先選好樂器?還是過程中可以隨時換樂器?或者,一次可以有兩個主角、主角的選擇方式是指定或隨機…等等。
- 鏡子音樂家:這個活動重點在「模仿」。你與孩子可以輪流擔任「音樂家」,其他人則為「鏡子」。不論音樂家彈奏的是什麼、用了什麼動作與表情,鏡子都要反映出來。例如,模仿音樂家所使用的樂器、模仿敲打樂器的次數與節奏、肢體的動作,及音量的大小聲…等等。
- 誰是指揮家:這個活動重點在「領導與被領導」。你與孩子可以輪流擔任「指揮家」,其他人則為「樂手」。指揮家可以安排樂手的位置、樂器、彈奏與停止的時機、音量的大小聲、快慢等等。樂手則要注意看,並遵從指揮家的指示。若是你的孩子能力適合,且家中有其他的家庭成員,可以鼓勵他們一起加入。當樂手人數越多時,對於指揮家及樂手的挑戰就會更大,也會讓變化性與趣味性更多。
在以上三種活動中,盡量提供足夠數量的樂器可以選擇,且種類越豐富越好。例如,提供不同材質、不同操作方式、不同音色的樂器。但仍然要提醒一下,重點不在於樂器本身好不好、多不多,而是在過程中,你與孩子的互動品質,是否有關注、回應彼此。
有了這些互動品質,就能讓整個活動是有趣、正向的體驗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