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了媽媽之後,我才開始怕死。
仲雞哥還未滿一歲的某一天,我重感冒,那天,送了鬍鬚張出門之後,硬撐著做了幾項家事之後,突然覺得天旋地轉,兩眼一黑,雙腳無力的就癱軟了下來,但我內心一直很緊張,一直叫著自己不可以不可以暈!!我倒了那仲雞哥怎麼辦?再過不久他就要喝奶了,等到鬍鬚張下班回來,搞不好會哭到缺氧,不行不行不能倒下來。
一種當媽的意志力,讓我爬著去拿手機,叫鬍鬚張趕快回來!
然後,眼淚完全不受控制的一直流出來,我從來沒有那麼怕自己怎麼了,仲雞哥還那麼小,鬍鬚張老師一個人要怎麼辦,人生還那麼長……
面對死亡,我們從來沒有勇敢過。
面對死亡,我們從來沒有練習過。
面對死亡,我們從來沒有準備好過。
在這本繪本中,從兩個角度來描述死亡這件事情,一個是象爸自己的角度,當知道自己的日子已到,數算著家庭的點點滴滴,更加珍惜這些相處的時間,因為有著這些回憶,所以。另外一個角度,則是象爸從天上,看到家人們在想念他的狀況,也透過這些思念的過程,成為療育傷口的良藥。
在我這輩人的成長過程中,死亡一直都是個諱莫若深的話題,也因為這樣子的未知,編織成巨大的恐懼,怎麼面對自己或親友的死亡?怎麼告別?如何走過?這幾個重要的議題沒能好好面對,也就包成了心理的傷。
我很開心已經開始有出版社願意出版這樣的作品,透過繪本,可以更加平易地討論這件事。
怎麼帶著孩子共讀情緒繪本
在閱讀這本繪本時,已經養成「賴在我身上共讀繪本」習慣的仲雞哥也湊過來,想一想,也就帶著他一起看。
將近兩歲的仲雞哥,正是開始學習表達情緒的時間點,我們大多在他出現這樣情緒的情境下,趕快幫助仲雞哥“命名”這個情緒用詞,比如說:”跌倒了,痛痛,很難過!”,”跟爸爸玩了新遊戲,很開心!”
這個過程,是在協助孩子“辨識情緒”,然後再“命名情緒”,最後透過“口語表達”,才來做更進一步的溝通。
情緒教育的開始
這個樣子做會有什麼好處呢? 當我們可以辨識情緒,把情緒命名出來之後,我們神奇的大腦處理的程序,就會從邊緣系統這種處理比較原始情緒的階層,進展到使用前額葉來處理這件事,這個進展,會幫助我們來解讀跟判斷,還有做出行為有比較好的處理方式,進而能夠在理解或解讀自己或別人情緒的時候,可以有更好的判斷。
所以透過這樣的階段後,我們便可以更有效的處理事件發生之後,必須要接續著處理的事情,比如怎麼樣人際互動,比如要如何善後。這也就是所謂的圓滿處理。
情緒教育實際示範
再回到這本”象爸的背影”,再跟仲雞哥共讀的過程中,仲雞哥看到象家族的眼淚,我便教他”哭哭”,告訴他,大象爸爸離開他們了,大象哥哥好難過,所以哭哭,進而強化:”難過->哭哭“這個連結,翻兩頁,又是大象妹妹想念大象爸爸,好難過,所以哭哭。這樣的順序重複了數次,仲雞哥已經可以掌握看到繪本中的眼淚,可以指認並說出”哭哭”,接著,我便進一步帶著仲雞哥進行人際互動的練習。
當仲雞哥已經可以辨認出難過->哭哭的這個連結之後,我便帶著仲雞哥的手去撫摸繪本中的哭泣的大象,說:”惜惜~”,然後把繪本拿近自己說:”抱抱~”
這個部份的練習,是要帶著孩子做出辨認命名完情緒之後,可以做出的適切人際互動狀況。
這樣一連串的過程,可能會因為孩子跟父母的狀況,會需要反覆練習數次,才會再實際的生活中看到成效。
以仲雞哥為例,我們這樣練習了大概兩次,我便意外的在當周,發現仲雞哥竟然在玩玩具的過程中,因為玩具掉到地上,竟然可以指著玩具說:”哭哭”,然後去摸摸玩具,說惜惜,最後把玩具抱起來。
推薦給大家這本很棒的繪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