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一個時鐘,有時候快,有時候慢。只要找到自己的節奏,不管快一點或慢一點,都是好的。」

「只要找到自己的節奏,都是好的。」當我翻閱這本書時,這句話緊緊地抓住了我的目光,幫我這個亂了步伐的媽媽打下一個定錨點。而將來我也會帶著我的孩子,這樣告訴他:「只要找到自己的節奏,都是好的。」

因為這句話,讓我開始仔仔細細地把這幾本繪本讀過。並以一個職能治療師的角度、以一個媽媽的角度來思考,我會怎麼帶著孩子閱讀這系列的書呢?於是在閱讀的過程中,我發現了更多真實生活中會出現的細節。這些細節是我們自己、或是身旁親友家庭中會出現的狀況,但在一般繪本或童書中卻鮮少描述。

因此,今天就讓OT莉莉來與你簡單分享一下這五本書,帶你體會OT莉莉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動,並一起學習一些實用的共讀策略。

小刺蝟愛生氣

這本繪本可以很輕鬆地從封面理解,這是一本針對自我中心、又愛生氣的人所做的教育繪本。不過在閱讀之前,OT莉莉在這邊還是要先大聲疾呼一個重要觀念:各種情緒都是自然的!!

由於臨床多年工作的經驗,OT莉莉在挑選繪本或是故事的時候,會一直注意故事角色的情緒呈現。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過?不只是孩子,其實連我們整個社會,都太容易把情緒做二元分類。比如說,好的情緒就是:開心、開朗、快樂;壞的情緒就是:生氣、焦慮、難過。然後再把這樣好壞的分類標籤貼在人的身上,但是這樣真的好嗎?情緒本來就是自然產生的,所有的情緒都是一種表達的方式。

甚至於在自然界當中,一些較高張的情緒表達,其實具有自我保護的功能。若我們習慣於隱藏這些保命的自然反應,當在面對各種突發挑戰的時候,可能就會少了很多可能的解決方式。

因此,我很喜歡這本繪本的結局,它接納了所有的情緒,並提供了故事主角處理情緒的方式

在使用這本繪本(或是各種討論情緒的繪本)的時候,OT莉莉衷心地希望,我們不要把這樣的繪本拿來當作工具,用來指責孩子。比如:「你看你,就是那隻小刺蝟啊~」。我們可以使用較為一般性的態度,來一起共讀這本故事繪本:

  1. 與孩子討論:各種會讓孩子覺得生氣的原因或是情緒
  2. 生氣的時候會有什麼表現?行為上會有什麼樣的動作,哪些行為會影響到別人?哪些行為是可以自己消化解決的?
  3. 翻閱繪本,一起閱讀整本繪本。
  4. 討論一下,自己是否發生過像小刺蝟的行為,或是有過類似的狀況?有沒有看過身邊的人有類似的行為?當時自己的行為、以及感受是怎麼樣
  5. 如果生氣了,我們可以怎麼做?而書中小刺蝟又怎麼做呢?那我們可以模仿嗎?還是有別的做法呢?

都是我的!

這也是一個很常見的家庭議題,當家中即將有個新成員的時候,全家的氣氛都會改變。尤其一向都是家中萬千寵愛集一身的孩子,在接受新的成員的時候,內心其實充滿了複雜的感受。也因為孩子的表達能力、覺察能力較為受限,沒有辦法以精確的語言來表達,這時候就容易出現愛生氣、愛哭鬧、起番….等等的狀況。或者會以身體化症狀(somatoform disorder)的方式,用一種下意識的作法來表現,如:各種身體不舒服。

這時候,若能夠適時地引導孩子表達,才能夠妥善地讓整個家庭一起成長。而繪本常常會是一個很好的表達方式。這本繪本中相當棒的部分是,在故事的前半段確實同理了孩子的感受,從「我的爸爸、我的媽媽,都是我的。」這句話來幫助孩子表達。這樣的角度可以讓孩子很快地進入故事的情境,並且代換成自己。接著就可以在故事的情節中,一起試圖找到解決的方式。

爸媽可以這麼引導:

  1. 當閱讀繪本至上圖的這一頁(媽媽懷孕)時,可以先暫停一下,詢問孩子為什麼開心或不開心
  2. 若孩子語言表達還可以的話,可以使用開放性的問題,來讓孩子多描述些心情的狀況;如果孩子在抽象表達還沒那麼精準的時候,可以先讓孩子描述自己看到生活細節上的改變
  3. 繼續閱讀繪本,並且使用玩偶模擬有了新成員的狀況,帶著孩子試著做一些照顧新成員的行為。
  4. 利用演戲的方式,讓孩子先預習生活中會有的改變

這本書很適合即將迎接二寶的家庭。與手足競爭父母的愛是一個很大議題,爸媽要理解對孩子而言,這可能會需要花很長的時間來調適,包含了面對生活上的變化及情緒上的適應。在與孩子共讀的時候,可以依照自己家中的狀況,一起討論出最適合「我們家」的做法。

第十一根手指

對於長期在臨床工作的OT莉莉來說,覺得這本書真的應該推薦給所有的治療室,根本每間都該有一本啊。怎麼說呢?「十一根手指」代表了各種特殊孩子與他人的不同之處,包含像是生理上的特別、或是行為上的特別。對於這些特別的孩子們來說,有時候是等進到團體生活中,才發現自己的特別之處。

這時候,要怎麼樣在團體中生活,又與自己特別的狀況自處呢?另外,對於「正常」的孩子而言,又要怎麼面對團體中特別的同儕呢?這本繪本以第一人稱的方式,演示出身為特殊孩子心中的轉折,以及行為上的變化。當大人在共讀的時候,我們可以注意以下幾個部分:

  1. 藉由角色換位的方式,帶領孩子進入主角的想法與轉折,可以幫助孩子更容易同理感受。比如說,在讀到上圖(兩手攤開)時,可以讓孩子將雙手也向上攤開,擺在圖中。並問他:「如果你有十一根手指,你會有什麼感覺呢?」
  2. 等主角猶豫是否要露出手指時,再進一步問孩子:「如果是你,你要把手指露出來給大家看嗎?」讓孩子體悟主角心中的爭扎。不管孩子的回答是什麼,要以不評價好壞對錯的方式給予回應
  3. 在繪本閱讀的過程中,也帶領孩子再進行一次角色轉換:「如果你是故事中的那些同學,當你發現有人比較特別的時候,可以怎麼跟他相處呢?」

 

陪爸爸上班

這本書描述的內容是,當暑假過完,老師在課堂上帶領同學分享暑假生活片段。其中一個孩子本來預備著要好好地炫耀去歐洲的事情,卻在聽到泥水匠的孩子分享暑假都在陪伴爸媽工作後,發現自己真正想要的,其實是爸媽的陪伴

這本書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來進行親子共讀:

  1. 剛好在這陣子是長假結束的時期,在翻開書頁之前,可以先問問孩子自己對於暑假生活的感想。可以引導孩子分享暑假生活的內容,並且可以進一步凝聚內容的主題性。
  2. 也可以先與孩子討論,想要怎麼樣與同學分享自己的暑假生活。而又是什麼原因,會讓孩子想要分享暑假中的這件事情呢?那只是分享給自己的好朋友知道、跟老師邀請你要上台分享給所有同學,之間會不會有所不同呢?
  3. 翻開書頁,一起閱讀整個繪本跟故事。
  4. 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。利用演出故事的方式,來讓孩子練習易位而處,進而同理角色的心情。
  5. 再次與孩子討論,要怎麼分享自己的暑假生活。

在這些步驟中,OT莉莉關注的都是孩子自我的表達。透過對於事件的詮釋,並且經由實際換位的演練,讓孩子有機會使用不同的角度思考。並且在演練內化過後,讓孩子可以重新詮釋自己的生活。爸媽或照顧者可以看到在這個過程中,即使是對於同一事件,孩子選擇詮釋的方式也會有一些細微的差異。

快一點,慢一點

「每個小孩心裡都有一個時鐘,有時候快,有時候慢。只要找到自己的節奏,不管快一點或慢一點,都是好的。」

在張輝誠老師的文字裡,我好像回到了高中時期,在嫣紅槭樹下–沒錯,我還記得是偽裝成楓林道的槭樹–和同學討論、書寫。那時候的我們還認真地討論,我們未來會成為怎麼樣的大人,又要怎樣地對社會做出貢獻、要怎麼樣改變世界。那時候的時間過得很慢,慢得讓我們足夠在繁重的課業下,還可以編織美麗的夢。

然而,不知道為什麼時間變得如白馬過隙,那些實習與工作的日子,忙碌地傾壓過我們的生活。忽地我們這群昔日同窗就請了育嬰假,帶著學步的孩子,又開始了過著慢悠悠的日子,撿著地上的陽光,數著天上的樹葉。

這本繪本,也是OT莉莉在這裡面最喜歡的一本了。在這本繪本中,我看到孩子們的困擾真實地被呈現出來了。時間好抽象啊,怎麼會一下子快,一下子慢呢?那麼,孩子有沒有其他覺得很困擾的地方呢?這些很困擾的地方,我們可不可以一起討論呢?那麼,孩子又是怎麼想這個問題的呢?


在職能治療的臨床教學場域當中,學生在與我討論治療活動的時候,我都會反問他們說:「你自己喜歡這個活動嗎?」因為,只有自己也喜歡的活動,放在治療場域當中,才能夠引領個案們對治療活動的興趣。

這套繪本,OT莉莉跟鬍鬚張老師都好喜歡啊!我們在閱讀的過程中,都發現有許多驚喜與感動,也深感敬佩張輝誠老師的創意與用心。甚至鬍鬚張老師讀完後,就深吸了一口氣:「哇喔!這套繪本的故事也太特別了,跟一般的繪本好不一樣。」

要不是仲雞哥還太小,不然我們就馬上要帶著他讀了。

這套繪本適合的年紀,大約落在幼兒園大班至國小低年級,可以自己閱讀的孩子們。在閱讀的時候,藉由你陪伴下一起討論,效果會更好。不過,在這個時期的討論,因為孩子的語句表達、情感等抽象概念思考還在發展,因此討論內容會較為受限。所以,OT莉莉建議你在討論的時候,可以多引導孩子描述具象的事物及行為。這樣子也比較容易幫助孩子聚焦,也比較容易讓你找到溝通的起點喔!讓我們一起與孩子共讀吧!


OT莉莉當媽媽,我們陪你長大。
加入LINE,得到只有在LINE才能獲得的專屬福利喔!

Facebook 留言

OT莉莉當媽媽,我們陪你長大。
點我去粉專看看!